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两山理念”看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启真新论 2024-03-20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们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探索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探索其中的时代精华,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中,“两山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不仅是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更是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刻体现。“两山理念”的提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绿水青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华文化的形成相同步。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等诸家便已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礼记》中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就是一个重要论断,孟子也提出了“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样的相似观点。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论述,提出了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观点。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追求绿水青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不断生根发芽。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来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


必须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像现在这么紧张,不过思想家们却以哲学家的敏锐洞察人类未来可能会遇见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同时,恩格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和追求。早先我们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极为重视法治化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愈发艰巨的事实,我们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负责任大党的担当。





“两山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山理念”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绿水青山,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且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又与当代实际相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走向全世界,助推全球的绿色转型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


战晓慧: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


原文载于光明网2023年6月21日,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瑞
今日编辑:单靖翔
责任编辑:金云云 李真鸣

往期推文:
林业碳汇体系建设与碳中和
认知美洲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千万工程”开启未来乡村新实践
做好华夏传播研究
用“浦江经验”答好基层治理时代“三考”
全面从严治党何处着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